English

专家呼吁:医学需要人文关怀

2000-01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永恒 我有话说

医学恐怕是和人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应用科学了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,医学又是离我们最遥远的科学。现代医学的进步使我们有了战胜更多疾病的能力,但同时也使医学越来越成为“医生的医学”,众多的医学研究人员、医务工作者掌握着医学技术的“权力话语 ,从而使更多的人们成为远离医学中心的“边缘人”,在这一背景下,医卫科普应运而生,担当起了沟通高深莫测的医学技术和普通百姓的桥梁的角色。
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一批防病治病、养生保健内容的科普类图书渐渐多了起来。但专家指出:目前的医学类出版物作为科普图书还停留在“知识”层面,即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授医学知识和一些常见病症的防治技术等,还不能上升到“理解”层面,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刘兵所言:“理解”一词非常重要,公众之于科学最重要的不是“记住”、“掌握”定理和技术,而是要上升到与科学形成默契的“理解”层面,领会作为人文的科学精神。基于此,有人提出了“让公众理解医学”、“我有权利了解我的身体”的口号。

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跟医学精神和医学文化沾点边的科普图书大致有:青岛出版社的《柳叶刀译丛》、湖南科技的《我们为什么会生病: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》、山东画报的《呻吟声中的思考》等可怜的几种。在图书出版方面,科普图书由于各方面的重视,逐渐呈现出强劲势头。在对去年出版市场普遍低调的评估中,有关方面认为科普图书是去年出版业的一大亮点。但就在这样的一片繁荣景象中,掩盖的却是医学科普和医学文化出版物的匮乏。

《柳叶刀译丛》的策划人、青岛出版社王一方先生近年来一直提倡“给医学注入人文精神”、“让医学走向多元关怀”。他认为:国内公众在对各种科学门类的了解中,医学是相对较为薄弱的,即使对此有一知半解,也大都处于低层次特征,即防病治病的水平。从本质上来说,医学更是一种人学,人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段扮演病人的角色。随着社会日益走向现代化,了解医学,关注隐藏在医学技术背后的文化、伦理特质,是更为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。王一方指出,在医学文化图书的出版方面,目前有两项迫切的具体任务:一是译介西方的人文医学新作,二是加强对中国传统人文医学典籍的现代性阐释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科学哲学及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认为,医学始终具有二重性。它运用医学知识、技术来解决人的问题。因此包括技术要素和人道要素两个方面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学,使医学中技术因素大大地膨胀起来,但由于人道要素在新的社会转型中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,于是出现了失衡的状态,出现了过分商业化、技术化的倾向。因此,我们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的发明、发现、技术进步,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、美德、同情、责任等,来重建科学的医学和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。目前的科学发展与伦理失范、技术进步与道德沦丧带有一定的时代性,只是中国的问题可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形更为复杂。一方面科学发展不充分,伪科学盛行,一方面科学崇拜,认为科学是万能的钥匙,医学更是如此。

中科院院士、中医研究院教授陈可冀认为,20世纪医学的人文主义资源并不匮乏,只是发生了错位。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“早退”了,西方医学的人文传统与人文建构又“迟到”了,大部分医学院校连医学史都开不出,大多数医科学生不熟悉自己学科的思想与观念的演化历史和精神、价值遗产,更不了解西方医学中源于古典人文主义与宗教的普爱精神,只掌握了一些工具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,因此缺乏与公众的沟通能力。

不得不提及的是,我们还拥有一部自己的优秀之作,这就是诗人哲学家周国平以自己痛失爱女的体验撰写的《妞妞,一个父亲的札记》,该书给中国公众提供了一个反省现代医学观念与制度的生动案例,这本书也被美国医学人文学专家奉为当代中国人文医学的启蒙之作。凡是认真读过这本书的读者,无论他的职业是医生还是医学圈外人士,都会追问一个共同的话题——哪些因素导致了妞妞的早夭?这个回答只能是,医生、我们、全社会共同缺乏医学精神和文化的终极关怀!而它也用血泪表明,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现代医学来说是多么可怕。

社会在呼唤医学精神和医学文化,但长期的缺乏使我们只能一步步作出努力。据悉,青岛出版社继《柳叶刀译丛》之后,又在挖掘国外医学的“人文资源”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也在策划“21世纪生命与健康系列丛书”,包括《透视安乐死——谁掌握着“生”与“死”的开关》、《破译“人类基因组”——21世纪的世界工程》、《近镜头看“试管婴儿”——现代生殖技术与社会》、《克隆解说——走近现代的科学时空》(以上皆为暂定名)等,从书名看,都闪耀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的光辉。据策划人介绍,这套书意在“揭示医学高新技术及其可能引发的伦理、社会、道德、法律问题”,不久即可面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